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科技背景下,新大众文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,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:如何在技术、媒介和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中,持续更新和凝聚我们的文化、价值与情感共同体?在这个时代,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都在不断适应变化,文学的体裁、风格以及作者与读者的关系,都是随着历史而演变的,当前我们也许正经历着另一场深刻的文艺变革。
值得关注的是,尽管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感受到文学创作的民主化趋势,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的角色将被取代。人类的社会本质在于连接,文艺蕴含着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共鸣。单纯的自我表达缺乏深度与意义,文学的真正价值在于集体的阅读与观看,正如古人所说“兴观群怨”,情感的共鸣来自于广泛的文化交流和认同。
新大众文艺正是面对时代变革的回应,全球都在思考如何维持文化的共同体与认同感。与此同时,它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。当代“素人写作”并不应被视为对专业写作的挑战,反而代表了文艺创作的一个新层面。在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,普通人参与创作的能力显著提升,使得传统创作与传播的界限变得模糊。这是文艺生态的一次重大变革,值得我们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。
以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的成功为例,该影片的高票房并不是因为观众的简单观看,而是建立在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振之上。今天的观众不仅是接受者,更是积极参与者,他们在一起讨论、再创造,从而形成新的文艺生态。
在素人写作方面,我们看到了更多普通劳动者投身创作的现象。从外卖诗人到基层作家,他们通过自媒体讲述自我故事,寻求与社会的互动。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展示了个人创作之美,更是社会凝聚力的体现,使我们得以与“熟悉的陌生人”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。
因此,当讨论新大众文艺时,我们不能仅限于文艺的狭窄视角,需要放眼社会与文化的广阔领域。这涉及到民族共同情感的激发与价值的认同,随着个体表达方式的多样化,响应时代的要求,只有认清并加强对新大众文艺的理论研究,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现象,推动其健康发展。这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,也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